本文主要內容為夏王·啟的生平紀事與人物簡介,全文一共2915字建議閱讀時間為27秒。
姒姓,夏朝國王。禹之子,母涂山氏。生卒年不詳,傳說在位9年,病死,葬于安邑,河南禹縣有古釣臺,為啟宴會處。
相傳禹晚年曾舉東夷族的伯益做繼承人,但暗中卻為傳子著想,竭力為兒子培植羽翼勢力。故禹死后,啟賴以發兵奪權,攻殺伯益。一說禹曾以天下授伯益,因其輔佐禹日淺,諸侯皆去益而朝啟,啟遂代立。王位傳子制度從此開始。同姓有扈氏(今陜西戶縣一帶)不服,為啟所滅。后來啟又平定武觀的叛亂,遷都安邑(今山西夏縣西),一說在位9年,未確。病死,葬于安邑。其子太康繼位,啟的生卒年不詳,有人推測他在位的年代大約是前2095——前2068年。
關于啟的母親和他的降生有許多傳說,大致如下,相傳禹竭力建功立業,巡視四方,年滿三十歲,還沒娶親。他耽心時間太晚了,不符合婚姻制度的要求,就說:“我現在要娶親,一定會有姑娘答應?!惫?,有一個九尾白狐,來到禹的面前。她即涂山氏之女,禹與她結了婚,叫她為女嬌。剛過了辛日、壬日、癸日、甲日四天,禹便出發治水去了。所以長江、淮河一帶的風俗,至今仍把辛日、壬日、癸日、甲日作為嫁娶的日子。
禹治洪水,在打通轘轅山時,化成一頭熊,奮力開鑿?;苤?,他對妻子涂山氏說:“你要給我送飯,須聽到鼓聲才來?!庇砑奔泵γΦ毓ぷ?,不料踩著一塊石頭,石頭飛起來,打中了鼓。涂山氏聽見鼓聲,就送飯去,看到禹正變作一頭熊,在那里扒呀拱的,不禁十分羞慚,便跑走了。她走到嵩山下,化做了一個石頭人。這時,她正要生兒子啟。禹追到她旁邊,大聲喊道:“把兒子還給我!”石頭人的北面破裂了,生出了啟。啟的名字就取自石開之意。所以,啟生下來就失去了母親,是個苦孩子。
這則神話隱含太禹家庭發生變故的逸事。大禹與涂山氏的婚姻沒有堅固的基礎,二人志趣不同,禹的志趣是明確的,即誓死征服洪水,保護人民,洪水不平,絕不甘休。涂山氏單純追求家庭的幸福。大禹久不回家,引起她不滿,最后發展到她輕率地出走了。禹聞訊后,追她一直追到嵩山腳下,涂山氏在那里化變成一塊石頭,這暗示她已下定決心永不與大禹復婚了,經過禹的再三要求,她才將兒子啟交給大禹。這個故事表露了兩種社會意識——先公后私與先私后公的矛盾,禹是熱愛自己的妻子、兒女的、不過他把這種熾熱的愛情融化在對廣大人民的熱愛之中了。
禹死后,啟與禹指定的接班人伯益展開一場爭奪領導權的斗爭,對這場斗爭的情況,歷代史書有不同的說法,一種說法稱,禹死于會稽時,還是按民主推選的原則將聯盟首領的職位讓位與益,伯益在會稽山為禹守喪三年,然后有意在箕山的南面隱居,以便將天下讓給啟。而啟尊賢愛士。民皆歸之,大家都說:“禹的兒子是我們的國王,”于是啟即天子之位,是為夏后帝啟。
另一種傳說稱,禹雖然按民主程序推舉伯益為接班人,可另方面卻讓啟擔任要職,掌握大權,啟暗中培植一批死黨,待禹死后,啟就帶領其黨徒奪取了天下。因此,禹名義上是傳天下于益,實際上是縱容其子啟篡奪君主位置,從此“禪讓”制度告終,開始了“家天下”的世襲政權。
啟用“篡奪”的方式建立夏王朝以后,得到了大多數原氏族首領的擁護,因為“禪讓”制是氏族制度的產物,已經過時了,要建立奴隸主的鞏固統治,必需實行“世襲制”。
還有一種傳說稱:首先是益篡奪了禹的職位,啟又殺益而奪回了領袖的職位,這就是說夏王朝建立前有一場你爭我奪的激烈的斗爭。今人根據屈原所作的《天問》的內容推斷說:益曾把啟囚禁起來,啟乘機逃脫,領兵與益作戰,伯益戰死,啟得到了天下。
益是和禹同時的人,在堯時他就和皋陶、后稷等一起被“舉用”,在舜時他擔任“虞”的職務,負責管理山澤。益曾在山澤上放火焚燒樹木,嚇走禽獸,教民刀耕火種??梢娪硭罆r,益已經十分老邁,自然敵不過年富力強的啟。益終究代表舊的勢力,而啟代表新興力量,勢不可擋。啟奠定了世襲王權的基礎,從此開始了中國第一個奴隸制王朝,史稱夏王朝,啟是夏王朝的第一個國王。
夏朝建立后,有的部落對啟不服,想推翻這個新政權取而代之。因此,啟即位后面臨的重要問題,是如何穩固自己的統治,使新建的奴隸制政權得以長久維系下去。
啟為了避開伯益的東夷集團的勢力,放棄今河南嵩山附近的陽城禹都,西遷到大夏(今汾澮流域),建都安邑(今山西省夏縣)。
啟曾在鈞臺舉行盛大享宴,史稱“鈞臺之享”。鈞臺在今河南禹縣,這里是夏統治區的東部。啟召開這次大會的目的,可能是為了取得附近各部落對夏王朝的擁護。啟對其他地區也進行了武力征服。據文獻記載,啟曾“征西河”。這可能與鞏固他的統治有關。然而最大的一次戰爭是對有扈氏的戰爭。
有扈(hu護)氏部落(在今陜西省戶縣)對世襲的家天下制度不滿,希望恢復氏族民主制度,不服從啟的領導。啟發兵攻伐,被有扈打敗。為了贏得民心,啟便嚴于律己,過著粗茶淡飯的儉樸生活,還尊老愛幼,任用賢能。然后在人民的支持下,他再次出兵,在甘地與有扈氏決戰。作戰之前,啟曾舉行誓師典禮,發布了名為《甘誓》的誓師詞。啟在《甘誓》中,指責有扈氏“威侮五行,怠棄三正”,實際上有扈氏的錯誤就在于“知義而不知宜”。所謂“義”,指已經過時的舊的氏族民主選舉的制度,所謂“宜”,則是指順應時代的發展。
這次戰爭的結局,有扈氏被打敗了,夏王朝取得了勝利,有扈氏也從此被滅亡了。
啟攻滅了有扈氏,鞏固了王位。這以后,他又一反以往的作風,生活變得腐化起來,整天飲酒作樂,歌舞游獵。傳說他曾創作了名為《九韶》的樂舞。
據傳啟也是一個巫師。據說啟耳朵上掛兩條青蛇,駕兩條龍。三次上天到天帝那里作客。他把天樂《九辯》和《九歌》偷偷記下來,帶到人間改為《九韶》,在高一萬六千尺的大穆之野,叫樂師們在那里演奏。這可能是啟利用巫術制造“乘飛龍登天”的神話,為自己登上夏朝帝座制造輿論。
啟的巫術本領得自他的祖父鯀和父親禹,原始社會的氏族領袖必須有巫術本領,才能令下屬敬畏,鯀變化黃熊,禹呼喚鬼神,都是原始巫術的應用。傳說大禹治水得偏枯疾,行走時后足不能跨過前足,巫師都仿效他,名叫禹步。其實禹步也是一種巫舞。禹教授眾巫跳這種巫舞,意在取悅神,借神靈的力量平定洪水。
啟的群臣也是巫師,借神靈的名義進行統治。據記載,啟派孟塗去統治巴地(今四川省東部),孟塗利用巴人迷信神靈的心理,自稱是住在大巫山(今湖北、四川之交)的神靈,人們到孟塗處告狀,孟塗發現誰衣服上現出血印,就逮捕誰。這說明他雖然利用神意進行審判,但判罪重證據。不冤屈人命。巫山地區有孟塗祠,紀念這個上古時代的清官,據說,孟塗的后代住在今河南省孟津一帶。
啟的年紀老了,他的幾個兒子激烈地爭奪著繼承權。小兒子武觀(一說幼弟)因為爭得最兇,啟就將他放逐到黃河西岸(今陜西一帶)。武觀聚眾反叛,啟派大將彭伯壽帶兵將他打敗,并押來見啟。武觀只好認罪服輸。不久,啟因為荒淫過度而病死。